- 发布日期:2025-04-12 17:52 点击次数:71
抗联野营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补充,一部分队伍先行返回东北进行小群游击活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抗联主力部队大批返回东北战场受到限制,遂决定派遣小部队回东北,继续执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各种任务。这种小部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区域和规定时间内进行抗日游击活动的一种方式。每支小部队的人数和活动期限,则是根据其执行任务的情况而定。小部队的人数少则二三名,多则十几人到二三十人不等。活动时间有十几天、两三个月,最长者达一年以上。
小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归纳起来有下列各项:寻找、收拢与抗联各路军总指挥部断绝联系而失散在各地,特别是失散在中东路道南地区及南满一带的第一路军部队;派遣少数精干人员潜伏地方,巡视工作,恢复旧有的各种地方抗日组织,秘密发展新的反日会等群众组织,慎重、少量地征收新队员,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积聚抗日力量;调查、了解敌伪各种统治手段,广大群众的政治情绪及生活状况;担任交通联络,护送出入境的抗联人员;在比较隐蔽、安全的地区建立临时据点,在有利条件下伺机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对敌人实行突然袭击;在指定区域内对敌人的一切军事设施、兵力配备、部队调动、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侦察。有的小部队综合执行上述任务,有的小部队专门完成特定的一项任务。一般地讲,在1942年以前派出的小部队,以执行综合任务为主;1942年以后派出的小部队以专门的军事侦察为主。在派遣方法上,有的是抗联各部队领导人与苏方代表协商决定;也有的是由苏方单独决定,这主要是执行军事侦察任务。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以前,共派遣小部队三十余支,累计人数在300名以上。
最早被派遣回东北执行任务的,是在南野营的第一路军的一支小部队。1940年冬抗联各部队先后越境入苏后,尚未得知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病逝及其所率队伍的确切消息,此外还有一部分与主力失去联系的第一路军部队也需要设法找到。所以,1941年2月间,抗联部队领导人即决定派两支小部队返回东北执行上述任务。第一路军越境部队在南野营经过休整后,决定组织以金日成为首的第一小部队、以安吉为首的第二小部队返回东北。同年3月,周保中写信给王新林,认为经过整顿以后的第一小部队和第二小部队,被派遣回东北执行任务,继续进行抗日游击斗争是有相当保障的。
金日成小部队由朴德山、董崇斌、金铁宇、柳三孙等29名战士组成,于4月9日晚越境,向珲春、汪清方向前进。由于初春积雪未化,行军受阻,他们在珲、汪交界处滞留多日,在5月3日继续前进,经绥芬大甸子南方太平沟、石头河子、小汪清,到大肚川附近的夹皮沟和大荒沟一带。因携带无线电台不便长途行军,遂留下朴德山带领的共10人组成的小分队,携带电台负责在图佳线小城子至图们之间及东宁至汪清的铁路两侧地区进行扰敌活动,并完成敌情侦察和宣传群众的任务。其余部队,由金日成率领于5月12日继续向敦化和桦甸方向前进。为便利行动,该部于5月20日把人员分成3个小分队,继续搜寻魏拯民及第一路军部队。这3个小分队是:第一小队由董崇斌、武良本带领,向敦化县附近的二三道河子、高丽帽子、榆树川、三四道荒沟、马号、六棵松等地前进;第二小队由柳三孙带领,向桦甸东部富尔河、夹皮沟、老金厂、会春等地前进;第三小队由金日成带领,在安图大甸子、大小沙河、和龙北部、抚松东部一带活动。各小队分头活动两月余,均未得到任何消息,遂于7月28日在汪清县大荒沟、大肚川一带会合。当时讨论决定,朴德山率一部分人向图们、石观附近活动,金日成则率一部分人向香水河子、大甸子、老母猪河一带寻找安吉小部队。但这时安吉小部队尚未从苏境出发,故联系不成。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新形势,需要研究确定新的活动方案,金日成乃决定暂留朴德山、柳三孙等14名战士继续在图们、汪清一带活动,其余人员由金日成率领返回苏境,于8月28日到达双城子,8月30日给抗联驻野营领导人写了报告。9月14日,金日成率队又离开苏境前往图们、汪清一带,会合留在那里的小部队。这支小部队一直到1941年11月12日才返回野营。此次派遣除寻找第一路军余部外,还进行了大量关于敌情方面的侦察工作,在许多地方恢复了一些旧有的地方组织关系。
第一路军原定派遣的安吉第二小部队因故出发较晚,在安吉小部队出发前,南野营另派季青、陶净非小部队出发执行综合任务。1941年7月25日,周保中写信给南野营的柴世荣、季青、安吉、崔贤,信中指出:'由于目前斗争环境的需要,现由 X 地决定分遣部队及中心干部人员,回赴东北,展开积极活动,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应有之实力,避免各种可能之损失。'周保中指示,由南野营第一、第二路军人员混合编成一个有力的小部队,由柴世荣、季青直接指挥掌握,队长及政委分别由崔贤、安吉担任。这支小部队的任务是:努力恢复与道南各地原有之党群组织的联系;尽一切可能,迅速与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和已派遣的第一小部队及在五常、舒兰一带的第5军、第10军分散部队建立联络;在非常必要时,展开牡、穆、敦、额、汪、延各地的游击活动,破坏敌人的交通、桥梁、隧道,焚毁仓库等,尽可能从侧面或后方扰乱、牵制敌人。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南野营于7月末组成一支16人的混编小部队,由季青和陶净非率领,于8月11日晚越境。8月15日,他们在东宁县老黑山东南黑瞎子沟与敌遭遇,小部队安全退走。9月初,小部队得知敌人'讨伐队'在大甸子一带行动,遂将部队向西移动,敌'讨伐队'也一路尾追而来。为完成派遣任务,保存实力,小部队尽量避免与敌人接触、交战,一直在大甸子、三道河西沟、大石头河子等地活动,寻找地方关系,侦察敌情。但由于形势紧张,他们和地方发生联系的机会很少。当时已确知魏拯民病逝,加之越冬物品没有准备,季青小部队于11月2日回到南野营。1941年8月25日,第一路军原定派遣的第二小部队共17人,由安吉率领出发,其任务与第一小部队基本相同,活动区域也是汪清、图们一带。这个小部队进行了一些调查和侦察工作,于10月19日返回南野营,整个行动持续时间较短。
北野营派遣小部队人数较多的,是第二路军王效明支队长率领的小部队。1941年7月初,周保中曾和王新林会商,拟派王效明带一个小部队先到饶河留守部队刘雁来处,去直接指挥那里的游击部队。后来鉴于苏德战争已经爆发的形势,为在东北继续开展对日作战进行准备工作,周保中遂改变了计划,派遣王效明率隋长青、李永镐、姜信泰等二十余人,到宝清县选择空降地点,并进行必要的军事侦察工作。王效明小部队于1941年7月末出发,坐船过乌苏里江,在饶河西林子一带上岸。他们先到饶河暴马顶子密营稍事休整,把刘雁来留守部队的于保合调到王效明小队,任命他为电台报务主任。该部从暴马顶子密营出发后,因大雨河水暴涨,行路困难,所带给养用完,费时二十余日始到达宝清西沟拉磨山,行军途中有5人因病、饿而牺牲。这里属完达山区,面积很大,南面是密山,东面是虎林,北面是富锦,四周都驻有大批日伪军,这是一个中间地带。他们在拉磨山里建了临时住处,选择了空降点,准备了联络信号。王效明小部队到达宝清山区后,曾一度与在野营的总指挥部失去电讯联络。12月中旬,周保中派一个交通小队到饶河密营,指示刘雁来小队派人到宝清寻找王效明小部队,并尽快与总指挥部取得联络。1942年春,王效明和姜信泰分别带领一个小队活动。王效明率队到宝清、饶河交界处的大五位子一带,在那里找到了原第5军副官刘长胜,这时刘与总指挥部已失去了联络,领十几个人在山里种地。姜信泰小队则到林佳线东、林虎线北一带活动,曾炸毁铁路桥梁多处,另外在拉磨山里还留几个人种地。1942年6月,总指挥部派郭祥云、朴洛权小队携带电池、军衣、机枪1挺和大枪9支及一批子弹,到达王效明小部队驻地,传达了上级指示。王效明在回信中详细报告了饶河一带的敌情及当地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形。10月、11月,王效明两次收到通知,令其率领12名精壮人员继续留在原地活动,其他人员连同在富锦、桦川一带活动的姜信泰部返回野营。总指挥部表扬了王效明小部队在一年多的艰苦斗争中,'获得了可贵的工作成绩',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情报',希望他们不辞劳苦,继续坚持到1943年春。1943年4月,王效明小部队返回抗联教导旅,只留下少数人员担任富锦、宝清一带的侦察工作。
1941年夏季由北野营派出的小部队,还有赫永贵小队5名,高万有及曹曙焰小队5名,李忠彦小队5名,护送金策返回东北的小队4名等。这些小部队主要活动在两个地区,一是北黑铁路两侧原第三路军活动区域,一是牡丹江、林口一带原第二路军活动区域。这批小部队由抗联领导同志和苏方共同派遣,受双重领导。野营领导同志交代的三项任务是:联系失散部队;宣传抗日救国,扩大抗联影响,让群众知道抗联仍在坚持斗争;争取发展抗联力量。苏联远东边防军交给的任务是:了解敌人的边防军事部署;敌人兵力的调动情况,是否有迹象调兵进攻苏联;敌人的边防工事构筑情况。这些小部队一般在较短时间内便返回野营。
总的来看,1941年整个夏季,北野营先后派出6个小部队,还有个别派遣人员大约五十名以上,这不包括在此之前派出和由苏方直接派出的人员。南野营除苏方个别临时派遣外,经野营派出的较大的小部队共3个,近六十人。1942年3月以后,南野营又先后派遣了11支小部队回国,而北野营除派出王效明小部队外,还先后派出了6支特别派遣小部队回国活动。到1943年为止,抗联教导旅基本上停止了小部队的派遣。但在南野营还有一些抗联人员没有回到抗联教导旅,他们仍在王新林的掌握下执行小部队任务。
抗联教导旅停止派遣小部队以后,由苏方直接派遣的军事侦察活动仍在进行。抗联野营、教导旅派出的小部队在执行综合任务的同时,也搞军事侦察,但它与苏方直接派遣的军事侦察人员有很大不同。苏方直接派出的军事侦察人员,北野营由杨林、南野营由瑞金负责调动,并直接交代任务。
最早被苏联远东边防军派回东北进行侦察工作的是李明顺,他原是抗联第3军第4师第32团团长,在1938年年底率一小部分人员进入苏境。经过审查和学习后,李明顺于1939年春开始接受特别派遣任务。他从1940年到1945年7月以前,曾多次被派遣回东北宁安、穆棱一带进行军事侦察,先后联系和发展了几个地方关系,利用有猎户进山执照的合法身份,以给日伪军送鹿肉、鹿茸为由,收集到许多可靠的情报。如弄清了宁安卧龙屯日军飞机场的位置、飞机架数。这一情报,使苏军在1945年8月出兵东北时,准确无误地将该机场全部炸毁。此外,第一路军的吕英俊、黄生发、王传圣,抗联第3军的李东光等都是在越境后,经过审查和训练被苏方派出搞侦察的。据1942年4月8日安吉的报告记载,仅在南野营就有在苏军领导下'做个别侦察工作者五十余名'。
抗联的指战员对军事侦察工作是很重视的,一方面是将来进行反日游击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履行一种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但他们都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并付出了巨大牺牲。
日本帝国主义为加强其在东北的统治,镇压东北抗日力量,同时也为了对苏联进行防御和加紧军事进攻的准备,所以在东北各地,特别是在中苏边境地带,修筑了大量军事设施,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截至1945年夏,日军在中苏边境沿中国境内苦心修建了17个筑垒地域,总长度达一千多公里,其中大的筑垒地域正面50至100公里,纵深40至45公里。抗联部队的广大战士,在1940年到1945年8月以前的各种侦察活动中,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实地查明了这些筑垒地域的构成,如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人员住所、弹药库、粮库、供水系统、发电站、飞机场和大、小桥梁,以及日本军队数量、番号、调动情况等,为后来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提供一批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敌情资料,为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日伪军为防止抗联部队出入中苏国境进行活动,便加紧了国境线上的防守。因此,这些军事侦察工作不仅十分艰苦,而且十分危险,许多人在一年之中几次被派遣,担负艰巨任务,不少抗联战士为此负伤或献出了生命。仅1943年1月的不完全统计,执行小部队任务的原南野营抗联人员就牺牲近三十名,被捕5名,负伤1名。抗联人员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完成侦察任务的。据吕英俊回忆,1942年4月,他与朴长春奉命侦察东宁县附近敌碉堡群,上级要求他们把工事位置、数量、质量,入口长度、宽度以及火炮口径等一并弄清。一天夜里,他们躲过戒备森严的敌人巡逻队,接近碉堡群,爬过第一道铁丝网,越过一人多深的反坦克壕,穿过挂着无数罐头盒子的六层铁刺网,爬过纵深很深的用来阻挡步兵和骑兵的细铁丝网,以及最后两道挂满罐头盒子的铁刺网,终于进入一道交通壕。他们顺着交通壕往前到达碉堡群。敌巡逻兵不时走来走去,始终未能发现这两个机智勇敢的侦察员。他俩不仅把碉堡群的情况搞得清二楚,还敲下一块碉堡上的水泥,并对碉堡群绘了图,拍了照片,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1945年8月,苏军在进军东北对日作战前夕,最高统帅部绘制了边境地带日军防御工事详图,下发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参谋长 II . B .扎哈罗夫在他主编的《结局》一书中,在谈到苏军对日作战时说道:'我光荣的边防军给予了各方面军进攻部队以巨大援助','在我军发起进攻之前,包括哈巴罗夫斯克军区在内的远东的几个边防军区曾抽调人员组成三百多个'特种编外支队'。这些支队不但与部队的先遣支队一起行动,而且应独立行动,主要是在方面军各兵团未占领的地段行动','尤其是在战役的第一个夜里,有许多边防军人充当进攻部队先遣支队和侦察支队的向导'。这位参谋长赞扬说:'由于苏联边防军人的高超技能、机智灵活和英雄主义精神,日军边防警备分队和哨所在战斗的头几个小时里就被粉碎和摧毁了,这加速了粉碎关东军的总胜利。'
在这里,扎哈罗夫只字未提东北抗日联军小部队的战绩,他所说的那种具有'高超技能、机智灵活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特种编外支队'并不完全是苏联边防军人,其中相当多的人是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至于发到苏军连以上的日军工事地图,当然也不可能是苏联边防军单独完成的。东北抗联指战员多年来为侦察日军军事情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应该被载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史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